鲁东大学水产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鲁东大学:以“科技小院”为支点构建海洋特色育人新格局

时间:2025年04月20日

       鲁东大学水产学院深入贯彻“海洋强国”战略,锚定国家“蓝色粮仓”建设需求,依托山东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布局,创新打造“水产科技小院”育人平台。学院以“党建铸魂、科技强链、文化塑形”为主线,构建起“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态,形成“把论文写在万里海疆”的鲜明办学特色,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党建引领聚合力,锻造蓝色发展“红色引擎”

  学院党委构建“党委统筹-支部联动-先锋驻点”三级党建体系,深化“红色领航·耕海牧渔”党建品牌建设。通过校地党组织共建,与烟台市海洋发展与渔业局、山东海洋集团等多家单位成立党建联盟,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派优秀党员教师担任科技小院“党建指导员”与“科研带头人”。创新“海上主题党日”“渔村微党课”等载体,组织“蓝色粮仓团队”师生深入养殖企业、渔村社区,开展“海洋碳汇科普行”“生态养殖技术帮扶”等实践活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科技赋能破瓶颈,激活产业升级“核心动能”

  聚焦近海养殖密度过高、病害频发、尾水污染等产业痛点,学院在烟台、威海等海域建成两个水产科技小院,形成“问题导向-联合攻关-技术辐射”的闭环链条。以“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为核心,构建“海带-牡蛎-海参”立体生态养殖系统,实现氮磷利用率提升,亩均产值突破。与宗哲海洋科技共建的“海马科技小院”,突破海马种质选育关键技术,培育抗逆性强的新品系,带动企业年产值增长。近三年,科技小院孵化专利技术,制定行业标准,技术辐射烟台、威海海水养殖,助力区域渔业增收。

 

 

     文化浸润显特色,厚植乡村振兴“精神沃土”

  实施“海洋文化振兴三年行动”,组织师生团队深入沿海村落,挖掘整理渔民号子、渔网编织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海藻画”“贝壳文创”等产品。依托科技小院搭建“耕海学堂”,联合地方举办“海洋文化节”“生态养殖博览会”等品牌活动,开展“蓝色粮仓”主题科普讲座。积极推动科普教育下乡,结合现代传媒手段传播科学养殖理念与海洋生态保护知识,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实践育人强根基,构建产教融合“四阶体系”

  构建“认知启航→技能筑基→实践创新→产业融合”四阶递进培养路径。大一阶段认知启航:开设《现代渔业概论》《海洋生态学》等课程,嵌入“小院案例库”教学模块,组织学生赴“耕海1号”海洋牧场等开展认知实习;大二阶段技能筑基:建设“智慧养殖实验室”,学生参与率达100%;大三阶段实践创新:实施“驻村工程师”计划,学生在科技小院驻点,完成实践课题;大四阶段产业融合:联合企业开设“订单式培养班”,毕业生可直接参与深远海养殖网箱设计、海洋牧场信息化管理等产业升级项目,提升就业对口率。

  依托科技小院“驻村帮扶+田间课堂”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一方面,将课堂延伸至生产现场,在核心课程中嵌入“小院实践课题”,例如,针对当地高发的鱼类寄生虫病害,教师带领学生采集水样、解剖病鱼,结合实验室检测与农户经验,共同设计低成本防治方案;另一方面,以科技小院为枢纽搭建“技术共研”平台,研究生驻点期间系统记录养殖密度、投喂量与产量的关联数据,协助企业优化饲料配比;定期开设“塘头培训会”等。通过“发现问题在塘口、研究攻关在小院、成果留在农户家”的闭环,既锤炼学生“把论文写进鱼塘”的实践能力,也强化科技服务乡村的使命担当。

机制创新提质效,构建协同育人“生态闭环”

  建立“双导师制”培养体系,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养殖车间智能化改造”“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产学研项目。创新“塘头培训会”组织形式,针对刺参腐皮综合征、对虾白斑病等养殖难题,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示范样板。



       鲁东大学水产学院以科技小院建设为抓手,将人才培养扎根产业一线、科研攻关瞄准行业痛点、社会服务紧扣渔民需求,探索出一条“党建领航、产教融合、生态优先”的海洋特色育人之路。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科技小院内涵建设,为培育“懂渔业、爱渔民、护海洋”的新时代水产人才贡献更大力量,奋力书写海洋强国建设的“鲁大答卷”。(郭连军 王婷婷 温佳琪)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 电话:0535-6697523

  •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学院微信

鲁东大学水产学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09096634号

鲁公网安备号 370602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