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水产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团队> 正文

水产动物健康养殖创新团队

时间:2024年09月02日

  水产动物健康养殖创新团队,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致力于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团队成员主要开展水产动物免疫与病害防控、海洋牧场养护效果评估相关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研究经费400余万元,在《Aquaculture》、《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等重要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2项。教学方面,获得水产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并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水产技能大赛一等奖、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山东省水产类专业实践能力竞赛特等奖等。

  

  团队负责人

  

  闫冬春,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水产动物健康养殖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水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本科教育动物与水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鲁东大学水产养殖学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病原的感染及传播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迅作者在《Aquaculture》、《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Journal of Fish Diseases》等SCI刊物发表论文22篇;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第三位)、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项(首位)、烟台市青年科技奖1项(独立),获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鲁东大学最美教师。

  

团队成员

房燕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水生生物与环境互作、水产动物病害与免疫、海洋牧场资源养护。承担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等项目12项,授权专利8项,发表论文26篇(SCI 13篇),参与山东省地方标准1项,教研相长,参编海洋牧场相关专著6部,获得省部级教学奖励2项。

张秋胜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鱼类病害免疫防治,渔用植物疫苗学研究。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山东省高校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国家博士后基金和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主持教学研究项目2项。发表SCI期刊论文11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蒲洋 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海洋藻类光合作用大分子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和仿生纳米材料开发与应用。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多种藻胆蛋白纯化结晶及性质分析”和“基于藻胆蛋白新型功能纳米光学材料的研发”等多项横向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篇,授权7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4项完成转化

陈军 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鱼类生殖发育规律及生殖内分泌调控机理研究。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烟台-巫山东西部协作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它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李婷 博士 讲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鱼类免疫与病害,主要从事鲤鱼天然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SCI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一作或通讯作者8篇。

司凌郡 博士 讲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甲壳动物病害与生理,主要从事凡纳滨对虾感染病原的神经内分泌生理调控机制研究。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发表SCI期刊论文26篇,其中一作或通讯作者7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


王琦 博士 讲师

研究方向为环境微生态学研究。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基金面上项目1项、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发表相关论文8篇,参与制定水产行业标准1项。

郑涛 博士 讲师

研究方向为水生生物与环境互作。主要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开发和生态系统的资源养护效果评估。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人才培养项目1项。发表SCI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一作6篇。

  研究方向一:闫冬春、张秋胜、李婷、司凌郡

  

  鱼虾免疫与病害防控:开展水产动物病害的检测、传播机制、感染机理及防控相关研究。建立了多种水产动物病原的检测方法,解析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HNV)、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等对虾病原的感染机理和传播机制;致力于渔用植物疫苗和功能蛋白开发利用,如草鱼呼肠孤病毒I型(Grass Carp Reovirus, GCRV-I)、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 (Grass Carp Reovirus, GCRV- Ⅱ)、嗜水气单胞菌外膜疫苗(Aeromonas hydrophila OmpW)、灵芝免疫调节蛋白(LZ-8)等应用于饲料添加剂、鱼类口服疫苗。

  

  研究方向二:房燕、王琦、郑涛

  

  海洋牧场养护效果评估:针对海洋牧场环境监测需求,开发了水质、沉积物采样设备及可保护鱼类的养殖污物收集、处理装置,在保护环境的同时采集环境样品。基于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探明新型环境污染物孕激素对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效应和毒理机制,开发生物标志物用于环境监测,解决了常规化学监测不能反应污染物生物效应的问题。建立了生物标志物监测和化学监测相耦合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技术方法,从生态环境、渔业资源、固碳效果和生态服务价值四个方面构建资源养护评估技术体系,系统评价海洋牧场资源养护效果。在莱州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黄河口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进行示范应用,为精准评估海洋牧场建设效果提供科学参考。

  

  研究方向三:陈军、蒲洋

  

  鱼类生理及纳米材料开发与利用:构建了鱼类促性腺激素体细胞基因转移载体,通过电击转化方法将体细胞基因转移载体导入鱼体肌肉组织,促进鱼类生殖发育。该技术可用于鱼类生殖功能紊乱和养殖鱼类的人工繁育控制;通过共价连接藻蓝蛋白和硅藻的硅质外壳,构建用于PDT疗法可以作为通用介孔载药平台使用的新型光敏剂,可应用于癌细胞或者体表细菌真菌感染的PDT治疗以及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和纳米酶特性的多功能金属杂合纳米材料用于养殖水体污染物去除。此外,结合藻胆蛋白这一天然捕光蛋白三维结构数据和飞秒分辨的超快光谱进行藻胆蛋白分子内激发能传递机制,以及常温量子相干现象探索相关的基础研究。





  • 电话:0535-6697523

  •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学院微信

鲁东大学水产学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09096634号

鲁公网安备号 370602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