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水产学院

水产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团队喜获2025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农业良种工程)项目资助

时间:2025年10月10日

近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2025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农业良种工程)项目评审结果,我院水产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团队李赞副教授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牵头申报的《高产、高抗贝类新品种选育及推广》项目成功获得立项资助,立项经费770万元。

李赞副教授2017年于中国海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张全启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动物遗传育种和应用,累计发表SCI论文70余篇(1篇热点论文,4篇高被引论文,2IF1016IF532Top期刊),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Aquaculture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8H因子达14;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受聘第七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青年委员;担任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sScientific Reports编委,Metabolites客座编辑,《渔业科学进展》青年编委。

水产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团队依托于牡蛎种质创制与高效养殖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团队负责人杨建敏教授,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国家现代农业(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山东省农业(贝类)良种工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鲁大学者三层次,黄河三角洲学者,任山东省牡蛎种质创制与高效养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棘皮动物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理事、贝类学分会理事等。

团队主要开展刺参、牡蛎、头足类、贻贝等重要经济动物人工繁育、生态养殖及遗传育种研究与产业化工作;同时开展了行为学、繁殖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生物性状遗传与环境互作以及生态毒理等基础研究。

刺参方面,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刺参池塘生态养殖模式,成功实现“东参西养”,填补了区域性产业空白;开展了刺参速生、抗逆新品种的选育,培育出刺参新品种 “崆峒岛1号”和 “华春1号”。牡蛎方面,首次创建了基于NIR-BLUP的贝类品质性状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我国首个高糖原含量长牡蛎新品种“鲁益1号”;突破了牡蛎四倍体和异源四倍体诱导技术,建立了全三倍体牡蛎繁育技术体系;开发了牡蛎四倍体基因芯片,开展了四倍体牡蛎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头足类方面,建立了短蛸全人工繁育与增养殖关键技术体系,基于两种头足类的全基因组Denovo测序解析了精子储存、体轴进化等生物学问题。

团队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50多项,获得科技奖励30多项次,授权专利 36项,发表论文140多篇,制定国家、地方标准10余项,培养研究生60余人。2023年入选首批山东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此次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获批,是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向海洋要食物”战略号召,践行“大食物观”,聚焦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重大部署,服务现代渔业种业振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团队将以此为契机,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力争在贝类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重大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学校学科建设与产业竞争力提升注入新动能。



  • 电话:0535-6697523

  •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学院微信

鲁东大学水产学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09096634号

鲁公网安备号 370602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