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7日,应水产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袁秀堂研究员在蓝色粮仓讲堂作题为“水面光伏—刺参养殖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的学术报告。院长助理、蓝色粮仓教工党支部书记房燕教授主持报告会,水产学院全体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袁秀堂研究员在报告中,从“海参生理”、“海参生态”、“传统养殖”和“融合发展”四个维度系统地阐述了海参的基础信息与产业现状。他指出,海参作为重要经济物种,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海参贸易、消费与养殖国家,其中刺参更是产业核心品种。然而,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引发的全球变暖,对刺参的生存环境及产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此外,全球人口增长与气候变化共同驱动了食物和能源需求的快速上升,使这一挑战更加突出。
袁秀堂研究员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海参应对海洋环境变化的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他特别介绍了水面光伏与刺参养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指出这一模式不仅有效结合了新能源开发与生态农业,同时也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的水面光伏—刺参融合养殖模式已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针对其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仍较为缺乏,亟待深入开展。
袁研究员强调,深入研究光伏—刺参融合模式的生态影响,不仅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更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报告结束后,袁秀堂研究员与参会师生进行了热烈交流,并细致解答了大家关注的相关问题,鼓励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到生态农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前沿研究中,共同为“蓝色粮仓”的建设贡献力量。
袁秀堂,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14-2015年英国Plymouth University和Plymouth Marine Laboratory访问学者。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资源专家委员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标准化分会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养殖生态学分会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棘皮动物分会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课题、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子任务等10余项。已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Reviews in Aquaculture,Environmental Research,Aquaculture等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主著中文专著3部,参与中、英文专著8部;曾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4,2017,2022)。研究兴趣聚焦于海洋酸化和变暖对海参类棘皮动物的影响;河口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活动(养殖活动、污染等)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撰稿:李赞,审核:房燕,终审:郭连军)
电话:0535-6697523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学院微信
鲁东大学水产学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09096634号